PUBLICATIONS
- Nan Li and Meijun Qian (2023), Alternativ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Research Handbook on Alternative Finance, edited by Franklin Allen and Meijun Qia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forthcoming
- Ronald Anderson, Nan Li*, David M. Reeb and Masud Karim (2022), The Family Firm Ownership Puzzle, Review of Corporate Finance, 2 (4), 679-720. http://dx.doi.org/10.1561/114.00000027
- 2022 Review of Corporate Finance Best Paper Awards
- Nan Li and Yuhong Zhu (2021)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Stock Market in China,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vol. 16(4), 714-743
- Wenjin Kang, Nan Li* and Huiping Zhang (2019) Information uncertainty and the pricing of liquidity, with , 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 vol. 54, 77-96.
- Rui Li, Nan Li, Jiahui Li and Chongfeng Wu (2018), Short selling, Margin Buying and Stock Return in China Market, Account Finance, vol. 58, no. 2, 477-501
- Lars Peter Hansen, John C. Heaton, and Nan Li (2008) Consumption Strikes Back? Measuring Long-Run Risk (2008)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16, no. 2, 260-302.
- Lars Peter Hansen, John C. Heaton, and Nan Li (2005), Intangible Risk?, Measuring Capital in the New Economy, edited by Carol Corrado, John Haltiwanger and Daniel Siche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 Conference on Measuring Capital in the New Economy, April 2002
- Nan Li (2005), Intangible Capital and Stock Market, Ph.D. thesi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Nan Li (2007), Motivating Students to Learn Actively through Competition, Experiments in Pedagogy: Selected Papers from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 (Teaching), vol. 2, edited by Daphne Pan, Center for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Learn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UBLICATIONS IN CHINESE
- 汇率波动对利率政策经济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 苏应蓉, 李楠, 《宏观经济研究,》 2014年第二期, 45-52页 (Impact of Exchange Rate on the Economic Responses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in Chinese, with Yingrong Su, Macroeconomic Studies, Vol. 2014 (2), 2014, 45-52)
BOOK IN CHINESE
- 县域金融政策与实践培训教材,中国银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上海交通大学中银科技金融学院, 主编,许伟,刘少轩, 副主编: 何自云,张维立,李楠,陈开宇,苏立峰,王璐
WORKING PAPERS
In English
- Measuring Uncertainty?, Chenghua Ma, Nan Li, Xiao Qin, working paper, 2023
- Uncertainty is More Than Risk, Nan Li, Xiao Qin, working paper, 2023
- A Dangerous Liaison: Cryptocurrency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Nan Li, Shuai Xing, Qingfeng Liu, working paper, 2023
- 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区块链与金融科技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 Two Risk Factors in the Long Run: A Key to Decipher Asset Pricing Puzzles, Nan Li, working paper, 2022
- The Pricing of Uncertainty and Short-Sale Constraints: Evidence from China Stock Market, Nan Li and Yuhong Zhu, 2022
- Heterogeneity in Intangible Capital and Stock Return, Nan Li, Huiping Zhang and Weiqi Zhang, working paper, 2022
- Measuring Long-Run Risk with Investment-Specific Technological Change, Nan Li, working paper, 2021.
- Saving Value Premium, Nan Li and Huiping Zhang, working paper, 2021
- Aggregate Uncertainty, Labor Income Risk and Liquidity Premium, Nan Li, Kang Wenjin and Zhang Huiping, working paper, 2021.
- Measuring Intangible Capital with Uncertainty, AN Sungbae and Nan Li, working paper, 2019,
- Mobile Retail Traders and Stock Prices under Uncertainty, Chenchen Li, Nan Li and Chongfeng Wu, working paper, 2020
- Intangible Capital and Stock Prices, Nan Li, working paper, 2019.
In Chinese
- 基于百度搜索指数的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标,舒海兵,孟辰,陈毓琳,李楠*,2023
- 不确定性的度量与资产定价和投资决策:研究文献综述,李楠,邢帅, 朱宇宏, 2023
- 融资融券的不对称性与经济不确定性在中国A股市场的定价,李楠,邢帅,黄云昊,2023
- 科技研发投入的风险与收益----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研究,李楠,徐嘉辰,2021
- 科技专利的异质性与科技研发投入的收益与风险,李楠,刘梦迪,孙丽莎,2021
- 价值溢金消失了吗?基于无形资产投资风险的研究, 李楠,顾怡赟,章溢漫,孙翔, 2021
- 基于利率期限结构违约概率的动态,李楠,杨泠然,2021
- 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市场的影响,李楠,黄卓,沈之诣,郭婷慧,2019
INVITED TALKS AND DISCUSSION:
- 2016/11/26: 《无形资产:解码创新风险的密钥》主旨演讲,2016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 “金融创新与经济转型”,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Keynote Speech: Intangible Capital----the Key to Decipher the Innovation Risk)
- 2017/11/25: 《金融创新与绿色金融---不确定性和外部性下的最优资源配置》主旨演讲,2017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 “金融创新与绿色金融”,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Keynote Speech: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Green Finance: Optimal Resources Allocation under Uncertainty and Externality)
- 2018/08/20: 《共享经济与优化城市资源配置》,2018年度上海干部在线学习专题“开放型经济和经济中心城市建设”专题讲座,("Platform Economy and Efficient Asset Allocation" in Chinese for city officers in Shanghai.)
- 2020/03/05:【师者喻德】李楠教授专访:拥抱改变,放眼未来
- 2021/01/09:“行研汇”系列讲座丨银行如何有效转型与风控?
- 2021/01/30: Fintech and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Era with Uncertainty, 2021 Warwick China Summit: China Facing the New Turning Point, Warwick China Development Society
- 2021/03/10: Technology has No Limit,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Does. AmCham FinTech Roundtable, AmCham Shanghai
- 2021/03/27: Explaining Ant's IPO Suspension: Fintech and Financial Regulations in China's Internet Economy, China Crossroads, hosted by Frank Tsai
- 2021/05/24: What is Digital Renminbi?, Yuan at the Crossroads: Pas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Trends, YSI Seminar Series, Young Scholars Initiative supported by Institute for New Economic Thinking in New York
- 2021/08/21: FinTech Outlook in China, Keynote Speech at Public Listed Compani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Dhunicorn
- 2021/10/12: Panel Discussion: The Impact and Meaning of China's Recent Regulatory Reform Push, AmCham Shanghai October Monthly Member Briefing
- 2021/10/19: Panel Discussion: The Impact of the Evergrande Crisis on China's Economy, AmCham Shanghai Committees Event
- 2021/11/24:交大安泰校友沙龙: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发展趋势和投资机遇, 李楠,陈开宇,邱文宇
- 2021/12/04:数字人民币vs虚拟数字货币, 央行数字货币与金融赋能实体经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
- 2021/12/06: Lars Peter Hansen: Embracing Uncertainty, 上海交通大学第34期励行讲堂:经世济民,多视角探索经济人文的奥秘
- 2022/01/09: The Pricing of Ambiguity and Short-Sale Constraints, 数字经济下的金融科技与金融风险,CSIAM金融科技与算法专业委员会(筹),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 2022/01/16: Discussion: Good Volatility, Bad Volatility, and the Cross Section of Cryptocurrency Returns by Ran Zhao and Zehua Zhang, The 2022 Annu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Economy, 2022/01/14-2022/01/16
- 2022/01/17: How Far Will Digital Yuan Go? IMA ASIA Breakfast CFO Talk
- 2022/02/25: 从蚂蚁上市暂停看金融科技的监管原则,华东 Entrepreneurs Organization 分享会
- 2022/03/17:如何提高线上线下教学课堂互动效率(1:15-2:00),“稳学情,增实效,向未来”教学新模式云端研讨会
- 2022/08/03: Hybrid Event | One Year On, the Evolving Evergrande Saga, AmCham Shanghai Committees Event
- 2022/08/08: 数字货币的本质与监管,2022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暑期学校
- 2022/10/16: 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Douglas Diamond: 大道至简,芝加哥大学北京校友会论坛
- 2022/10/29: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ck Uncertainty and Risk, (presented by Qin Xiao), 第十九届金融学年会
- 2022/10/30: Heterogeneity in the Risk and Return of R&D and Intangible Capital,第十九届金融学年会
- 2022/11/1: The pricing of Stock Ambiguity and Short-Sale Constraints, 同济大学,经济与金融学术讨论会第160期
- 2022/11/19:主旨演讲:中国股票市场不确定性的定价余卖空限制,注册制改革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研究生学术论坛(2022),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 2022/12/19: 不确定性的度量与定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
- 2023/01/08: 金融如何赋能高质量制造业发展,2022年制造业形势及新年展望研讨会,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
- 2023/04/05: 道格拉斯·戴蒙德:大道至简,经济模型的建模原则, 励志讲坛X安泰视野讲坛:解读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第50期励行讲堂, 上海交通大学
- 2023/04/08: 不确定性下的决策与领导力,不确定环境的管理,上海管理科学论坛,
- 2023/04/12: Financial Services | Banking Crisis | AmCham Shanghai on Glue Up
INTERVIEWS AND COMMENTS ON RADIO AND TV:
- 2017/09/20: China International Radio Today Business Show, Live Broadcast in English, comments on
-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Group bidding for nuclear power plants in UK
- Increase of mortgage interest rate in Beijing and other Tier 1 cities
- 2017/9/21: 李楠(上海交通大学):家族企业传承百年的秘密,音频, 伍治坚证据主义, @喜马拉雅FM (Li Nan (SJTU): The Secrete of Family Firms, Audio in Chinese, Wu Zhijian's Evidentialist Channel @ximalayaFM )
- 2020/11/14: Behind the Market Podcast: LI Nan on Ant Group, Hosted by Jeremy Schwartz, Director of Research at WisdomTree and Liqian Ren
- 2021/05/20: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Nan L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of Tomorrow by WisdomTree Asset Management, We discussed the Chinese financial regulations in China and as well as the Professor's views on the digital dollar.
- 2021/05/30: 东方卫视,环球交叉点:比特币狂泻“币圈”剧烈震荡,袁鸣(主持人),李楠(嘉宾),李易(嘉宾),庞引博(嘉宾)
- 2023/02/11:提前还贷排队长引热议,学者建议:银行应主动与客户沟通需求,澎湃新闻-The Paper, 采访
- 2023/11/28: 學者:內地八部門聯合印發25條舉措提振信心對民營經濟尤為重要,鳳凰秀 (fengshows.com), 采访
- 2023/11/29: 开麦丨巴菲特搭档查理·芒格去世,如何更好践行价值投资? 澎湃新闻-The Paper, 嘉宾
NEWS ARTICLES AND INTERVIEWS
In English:
- 2021/02/28: Why Beijing was right to rein in Jack Ma's rogue Ant Group IPO, Nikkei Asia, Opinion, Nan Li and John D. Van Fleet
- in print, Nikkei Asia, Opinion, March 15-21, 2021
- 2021/03/18: A letter to WSJ editors: comments on "China Lays Plans to Tame Tech Giant Alibaba" , Nan Li and John D. Van Fleet
- 2021/04/12: Instant View: China's Ant Group to restructure under central bank agreement, Reuters, Reporting by Cheng Leng, Josh Horwitz. Editing by Jane Merriman (interview)
- NAN L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FINANCE,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The regulatory talk on April 12, 2021, is not a surprise at all to me. The nature of fintech is to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whose fundamental special role in the economy is to channel the fund from net savers (households) to net users (corporations)."
“The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s a ‘delegated monitor’, helps to reduce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net savers and net users of fund and monitoring costs through the economy of scale i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risk."
“To diversify and enjoy the economics of scale, the FIs need to get big. Hence, financial regulation is necessary to monitor the monitor so that the FIs do not take advantage of households and corporations based on their sheer size."- China's Ant Group to restructure under central bank agreement Financial, Financial Post, Reporting by Cheng Leng, Josh Horwitz. Editing by Jane Merriman (interview)
- Industry Research Comments: Appropriate regulation is needed to separat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the FIs to refrain from the over-risk-taking behaviour, Antai Insight
- NAN L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FINANCE,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The regulatory talk on April 12, 2021, is not a surprise at all to me. The nature of fintech is to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whose fundamental special role in the economy is to channel the fund from net savers (households) to net users (corporations)."
- 2021/05/03: China's digital yuan is a transaction helper, not a Trojan horse, Nikkei Asia, Opinion, Nan Li and John D. Van Fleet
- 2021/05/18: Ant’s road to redemption: How the fintech giant can save itself, SupChina, Nan Li and John D. Van Fleet
- 2021/06/04: Industry Research Comments: Li Nan and Chen Kaiyu: is digital RMB a "Trojan horse"?, Antai Insight (translated from Xinhua News)
- 2021/08/13: Dispelling the myths and rumors about China's digital currency, Nikkei Asia, Opinion, Nan Li and John D. Van Fleet
- 2021/10/07: Foreign media fail to understand China's fintech regulators, Nikkei Asia, Opinion, Nan Li and John D. Van Fleet
- 2021/12/03: Reaction to Didi Global's plans to delist from New York, Reuters (interview)
- NAN LI, ASSOCIATE PROFESSOR, FINANCE A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Well, again no surprise to me. This is the only way that Didi can survive, and this is maybe a good thing for the investors in the U.S. market. There are other issues related to Didi in addition to the data security. Didi also embedded financial services on their platform, they withheld the payment to the drivers, charge high fees for drivers, make loans with high interest rates etc. And the inherent problems of the share-riding due to the fact there is no appropriate regulation of the bad behavior of the drivers.
“I don’t think Didi qualifies to be listed anywhere before it separates the data platform services with financial services, and sets up an effective protocols to manage and ensure the drives’ responsibility and benefits.
- NAN LI, ASSOCIATE PROFESSOR, FINANCE A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Well, again no surprise to me. This is the only way that Didi can survive, and this is maybe a good thing for the investors in the U.S. market. There are other issues related to Didi in addition to the data security. Didi also embedded financial services on their platform, they withheld the payment to the drivers, charge high fees for drivers, make loans with high interest rates etc. And the inherent problems of the share-riding due to the fact there is no appropriate regulation of the bad behavior of the drivers.
- 2021/12/03: Didi bows to China regulatory pressure, will delist from NYSE, Reuters, By Julie Zhu and Kane Wu (quote)
- 2021/12/08: Didi Global’s Farewell to NYSE Isn’t a Death Sentence, InvestorPlace, By Will Ashworth (quote)
- Repost at NASDAQ: https://www.nasdaq.com/articles/didi-globals-farewell-to-nyse-isnt-a-death-sentence
- 2021/12/11: Follow the money, not the rhetoric, to make sense of China-U.S. ties, Nikkei Asia, Opinion, Nan Li and John D. Van Fleet
- 2022/01/19: EXCLUSIVE China drafts rules to ease property developers' use of escrow funds, Reuters, By Julie Zhu and Clare Jim, Yu Xie (quote)
- “An abrupt clampdown on escrow accounts by local authorities after Evergrande's crash choked liquidity for some good-quality names. A correction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much needed," said Nan L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2022/02/20: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Policy Regime, interview by Ian Driscoll,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Shanghai - Insight January/February 2022, page 12-15
- 2023/01/07: Jack Ma got the trouble that was coming to him, Nikkei Asia, Opinion, with John D. Van Fleet
- 2023/01/09: Ant-linked firms' shares rise after news of Jack Ma ceding control; Alibaba jumps, Reuters, by Roxanne Liu, Yingzhi Yang, Josh Horwitz and Kane Wu (quote)
- Li Nan,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however said Ant's inherent problems remain after its change of control. "The key problem in the business model of Ant is embedding loan (Huabei and Jiebei) wealth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in the payment platform (Alipay), evading the necessary risk management regulation, such as capital adequacy ratio, liquidity ratio as well as loan loss reserve ratio," Li said. The leverage is still way too high after Ant's capital increase, she said.
- 2023/01/20: China's growth story will convince the world once again, Nikkei Asia, Opinion, with John D. Van Fleet
- 2023/02/21: Chinese bank seeks to reassure over missing star dealmaker, Reuters, by Julie Zhu and Xie Yu (Quote)
- “What happened to China Renaissance highlighted the key-man risk with some Chinese companies,” said Li N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 group of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ose quickly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on one to two controllers’ efforts, while it makes these companies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any negative headlines that show the controllers are in trouble,” she said, added in global practice, it sometimes is challenging for the authority to clarify on what specific matter a man is being taken away for, for the sake of investigation. “Thus it relies on the companies to improve its capabilities in crisis manage to handle situations like this. This is a lesson to be learnt,” she said.
- “What happened to China Renaissance highlighted the key-man risk with some Chinese companies,” said Li N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2023/03/08: China to set up new financial regulator in sweeping reform, Reuters, by Ryan Woo, Ziyi Tang, Xie Yu, Kane Wu, Julie Zhu, Eduardo Baptista, Brenda Goh, Laurie Chen and Selena Li (quote)
- Under the existing set-up, the CBIRC combined the equivalent functions of the 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OCC) and the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 (FDIC)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some regulatory role held by the central bank, said Li Nan,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Now all of those regulatory functions are with the new bureau, which is basically CBIRC with some regulatory role taken back from PBOC and CSRC, which makes perfect sense," she said.
"And the PBOC will become more focused on monetary policy afterwards, which resembles what the Fed does," she said.
- Under the existing set-up, the CBIRC combined the equivalent functions of the 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OCC) and the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 (FDIC)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some regulatory role held by the central bank, said Li Nan,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2023/10/26: U.S. and China need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s problems, Nikkei Asia, Opinion, with John D. Van Fleet
In Chinese
- 2016/04/22: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尔斯 • 汉森:在经济研究中如何系统地引入不确定性,文汇报,文汇学人:访谈录, 李楠
- 2016/10/17: 面对未知的投资决策:把鸡蛋放一个篮子,国际金融时报,2016年10月17日第14版, 李楠
- 2018/8/30: 为什么应该取缔滴滴“顺风车”业务?因为它的市场设计无法解决“道德危机”产生,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网,李楠
- 2018/11/28: 上海交通大学李楠:真正的富人只需要一个篮子,全球华人财经大V面对面,伍治坚证据主义
- 2018/12/04: 芝加哥大学荣休校长 Hugo F. Sonnenschein 做客第112期大师讲坛, 上海交通大学, 新闻学术网, 李楠
- 2020/9/22: 如何解救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在决策系统中引入不确定性下的稳健经济决策思维, FT中文网, 李楠
- 2020/10/09: 学习强国----上海交通大学,学者声音,李楠:如何解救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转载)
- 2020/10/13: 困住骑手的,是系统吗?—----平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路径探寻, 中国劳动保障报, 张赢方 (引用)
- 2020/11/04: 蚂蚁暂缓上市波及671万股民,阿里市值一夜蒸发700亿美元,金融科技迎来估值重塑?时代周报,时代财经快讯,林前,高秋榕(访谈)
- 2020/11/18: 蚂蚁上市暂停:科技无限,金融有界,监管有度, FT中文网, 李楠,陈开宇
- 2020/11/18:寻求金融科技监管的“界”与“度”,经济观察报管理与创新案例研究院公众号, 李楠,陈开宇
- 2020/11/23:蚂蚁暂缓上市后余波未平,李楠:应隔断数据与金融中介业务的关联, 时代周报,时代财经快讯,廖维(专访)2020/12/02:P2P曲终人未散,陆金所持消金牌照“上岸”,众多平台转型助贷业务, 时代周报,时代财经快讯,廖维(访谈)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李楠告诉时代财经,P2P的受害者之所以会被坑,一部分是因为缺乏金融常识,被相关平台的营销人员推动,一部分是因为侥幸心理。正如许多受害者自嘲那般,“我们看上了P2P高昂的利息,而他们盯上的是我们的本金。”
- “对于P2P受害者的赔偿问题,应该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督促相关平台兑付本金,但不应该兜底。”李楠解释称,这是个教育投资者的好机会,能让他们明白投资有风险、下手需谨慎,学会对自己的钱负责;再者,国家兜底也有可能会让更多已有的、潜在的、动机不纯的P2P平台之类的操纵者卷土重来,促使事情向预期相反的方向发展。
- 实际上,即便转型助贷平台也不意味着没有金融风险,李楠指出,P2P平台转型助贷平台只能向银行提供数据信息服务,收取信息服务费;助贷平台不能提供信息服务,并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起提供资金服务、分取利息。“这样是不合理的,容易权责不清,衍生‘道德危机’问题。”
- 李楠告诉时代财经,抛开其他的不谈,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的金融业务是有技术创新成分的,为社会贡献了正能量,与P2P等平台有比较大的区别。
- 对于金融新应用的监管,李楠认为,只要把握住一条原则即可,即投资人必须承担其决策风险。隔断数据垄断与金融中介的联系,警惕各种平台从信息中介变身信用中介,明晰金融中介业务的边界,把所有金融中介业务纳入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这不仅可以帮助平台经济良好有序发展,而且能够通过有前瞻性的科学监管体系,降低金融系统风险。
- 2020/12/11:华尔街之狼高盛来袭,抢滩高净值客户,小券商将临灭顶之灾?时代周报,时代财经快讯,廖维(访谈)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李楠向时代财经指出,国内金融业对外资开放已经有比较长的时间,虽然之前属于有限制开放,但外资券商并未做出比较亮眼的成绩。在放开限制后,外资券商在国内能做出怎样的成绩有待观察。
- 李楠则表示,海外大券商入局对国内资本市场格局产生影响是预料之中的事,但影响是否如同舆论所预料那般,还要看高盛等对中国内地市场的适应程度。中美两地的资本市场有比较大的差异,高盛投资管理模型等未必能完美适用于中国,需要调试期。
- 李楠指出,高盛等海外大券商面对国内券商最大的优势便是能够直接联通国内外市场,为国内客户提供在欧美资本市场的丰富业务与投资渠道,但如果没有合适的监管,这有可能会增加反洗钱和防范热钱炒作风险的难度。
- 金融全面开放为国内监管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楠表示,金融机构与监管之间的博弈是金融市场发展永恒的主题。在金融市场开放发展的同时,如何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保护好国内投资者利益、维护国内市场的稳定,需要监管层提高监管水平与执行能力。对此,李楠认为,可以借鉴美国与新加坡等成熟资本市场的相关监管条例。
- 2020/12/17:金融创新如何赋能经济,FT中文网, 李楠,陈开宇
- 2021/04/13: 由阿里受罚看平台经济下一步, FT中文网 ,李楠,陈开宇
- 2021/04/17: 阿里巴巴收天价罚单 是香港一堂“监管”课,新加坡联合早报(引用)
- 2021/04/13: 蚂蚁为什么再次被约谈?李楠,楠说风险,微信公众号
- 2021/05/09: 数字人民币是“特洛伊木马”吗?, 新华社客户端,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李楠,陈开宇,John D. Van Fleet
- 2021/05/09: 大宗商品上涨,拿掉猪以后都是通胀?专家:掩耳盗铃!更应关注CPI、PPI剪刀差下的企业经营困境,时代财经,余思毅(专访)
- 2021/05/31: 比特币、狗狗币崩了,数字人民币未来会怎么样?, 财经连线, 上观新闻, 张煜,王力,俱鹤飞 (访谈)
- 2021/06/25: 蚂蚁的救赎 ——金融科技前路何方?, 《复旦金融评论》第12期,李楠
- 2021/07/05: 公交、地铁也可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广泛应用还有哪些难题?, 天下银保 ,《 国际金融报》金融中心公众号,余继超(访谈)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李楠不认为数字人民币的广泛应用会对第三方支付有什么冲击。李楠告诉记者,“如果把我们国家整个经济金融体系比作一个人体,那么由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构成的支付系统就是主动脉,而深入到零售的第三方支付则是毛细血管,人民币和数字人民币都是在血管中流动的血液,血液和血管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不是竞争关系,不存在一方取代另一方的问题。”
- 从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工作来看,数字人民币在零售支付场景的使用过程中,无论是依凭的支付终端还是支付体验,都与现有的第三方支付在诸多方面存在重合。李楠指出,“数字人民币钱包是一种支付工具,当人们习惯了一种支付方式,就很难去切换到另一种没有什么差别的支付工具”,数字人民币钱包与第三方支付唯一的差别就是双离线功能,因此在网络不好的应用场景中,数字人民币会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 李楠表示,推广数字人民币的主要动因是减少流通、运输、防伪、清点实体纸币和硬币的成本。因此,推广数字人民币的主要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保证交易的安全性、可靠性、私密性和便捷性。然而,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是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最大挑战。
- 2021/08/12: 行业观察 | 小贷行业或迎来新一轮洗牌:整体持续萎缩,互联网巨头增资谋全国展业, , 天下银保 ,《 国际金融报》金融中心公众号,余继超(访谈)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李楠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随着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金融监管走向规范化,小贷公司自然面临洗牌,大量的以融资和资本运作(高杠杆)为目的的小贷公司必将被淘汰。
- 李楠也指出,小贷公司不适宜面面俱到追求地域行业的迅速扩张,应先利用自身的行业背景、渠道背景,把某一行业、某一场景彻底研究透,建立合理的商业逻辑。针对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特定客户,设计风险可控的商业模式。
- 针对互联网巨头旗下的小贷机构,李楠提出,小贷公司必须按照金融机构监管,而其关联的母公司(互联网平台)则应按照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特别是要注意建立不同业务之间的防火墙,控制杠杆率,严格要求资本充足率,严格储备金要求,控制贷款不良率,防范通过各类“金融创新”转移风险的花式操作。
- 2021/10/15: 恒大不是雷曼, 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 行研评论, 研究成果 -【金融板块】, 李楠,陈开宇
- 2021/10/19: 恒大不是雷曼,FT中文网, 李楠,陈开宇
- 2021/12/03: 黑色星期五降臨!滴滴等中概股慘遭血洗,鉅亨網,編譯 羅昀玫(引用)
- 2021/12/09: 上海交大|如何看待“剪刀差”创新高,澎湃新闻,李楠,陈开宇
- 2021/12/14: 从滴滴退市声明看中概股的前景, FT 中文网, 李楠
- 2022/01/13:小贷行业分化加剧:互联网巨头增资谋全国展业,区域牌照批量缩减 | 预见2022,国际金融报,余继超(访谈)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李楠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随着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金融监管走向规范化,小贷公司自然面临洗牌,大量的以融资和资本运作(高杠杆)为目的的小贷公司必将被淘汰。
- 李楠也指出,小贷公司不适宜面面俱到追求地域行业的迅速扩张,应先利用自身的行业背景、渠道背景,把某一行业、某一场景彻底研究透,建立合理的商业逻辑。针对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特定客户,设计风险可控的商业模式。
- 李楠提出,小贷公司必须按照金融机构监管,而其关联的母公司(互联网平台)则应按照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特别是要注意建立不同业务之间的防火墙,控制杠杆率,严格要求资本充足率,严格储备金要求,控制贷款不良率,防范通过各类“金融创新”转移风险的花式操作。
- 2022/03/07: 关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方案建议, 国际金融报, 李楠, 陈开宇
- 2022/03/24: 俄乌冲突一月记:持续的“闪击”,磨蹭的和谈以及外溢的战争阴云, 澎湃新闻, The Paper, 谢瑞强 刘惠 苏杨帆 胡甄卿 (采访)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楠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时也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基础,但自特朗普政府退出全球贸易链后,拜登政府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拱火态度和随后一系列的对俄制裁,都对全球经济一体化造成了破坏。这对美国来说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负面影响,会导致美国的经济增长停滞。
- “倘若美国参与俄乌冲突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那么这个战火必定是会烧到美国本土的,美国不可能再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置身事外了。”李楠表示,“我认为美国不会敢于去挑起世界大战,但如果美国没有足够的智慧,现在仍然在掣肘俄乌和平谈判的话,俄罗斯也不是完全没有使用核武器的可能。一旦核武器被使用了,那么对于整个世界的人民来说都是一个悲剧,所以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一个最糟糕的结果。”
- 2022/03/30: 俄乌冲突下,如何看待全球经济变化, FT中文网, 李楠,陈开宇
- 2022/12/05: 中国如何走出疫情的不确定性?,FT中文网,李楠
- 2022/12/1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那些信号?南方都市报,邱墨山,叶霖芳(访谈)
- “民营企业对政策确定性的依赖非常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李楠表示,“很多企业需要基于市场的预期去做投资、生产的安排,如果政策变化过于频繁,不确定性过大,会使得企业不能去做长期规划,并做一些短平快的策略。民营企业需要一个确定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营商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
- “一方面是生产安全,另外一方面,我认为是金融安全。”李楠表示,“不同类型的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特性是完全不一样的。面对这种情况,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像芯片、半导体等成熟的高精尖产业,国家应该集中优势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制造业升级,更适用于银行贷款;高科技型的小微企业,风险非常巨大,不适用于银行普惠型贷款,更适用于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方式。”
- 2023/01/13: 马云释出实控权, 蚂蚁重新上市有望?美国之音中文,黄丽玲(访谈)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李楠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她早就主张,蚂蚁涉足放贷、保险、财富管理和支付等金融业务,且九成的利润来自金融业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金融机构,但是没有受到必要的金融监管。因此,蚂蚁把自己包装成科技公司,赴科技板上市,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她还说,马云缺乏对蚂蚁作为金融机构运营的理解,因此,他的下台有利于蚂蚁依照合理的金融监管原则进行下一步的整改。李楠说:“马云下台不是它(蚂蚁)能够上市的充分条件。马云下台只是它能够上市的一个先决条件。它最后能不能上市,并不取决于马云是不是下台。但是呢?马云下台为它(蚂蚁)做上市(前)、做准备的这些整改奠定了先决条件。”她批评,蚂蚁之前的商业模式不过是“新瓶装旧酒”、通过政策套利,加杠杆、搞资本运作, 其潜在风险是巨大的。李楠说:“我们现在要避免的是资金在金融体系里面空转,就是蚂蚁在上市之前干的这些事情,通过一步步地加杠杆来做这些金融业务,打着这个科技公司的旗号,逃避金融监管。” 她说,蚂蚁未来必须卸下科技公司的外衣,把其所有金融业务,包括支付、馀额宝、放贷、理财、保险等纳入金融控股公司,并建立不同金融业务之间的防火墙,避免利益冲突,完成金融整改,才有机回重新上市。蚂蚁也必须获得每一项金融业务的牌照,依法正规持照运营,而且必然是以金控公司的形式,回到主板上市,而非科技板。
- 李楠认为,不少外媒夸大了蚂蚁在中国经济的地位。她说,虽然蚂蚁在全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占有50%以上的份额,但仅占全中国整体支付交易额的不到2%的份额,所有非现金交易的6.5%。而且蚂蚁打出帮助小微企业和普惠金融的口号,但根据其2020年上市前的招股书,总放贷2.1万亿中,只有两成是贷给小微企业,其他八成都是消费贷款,且其中不乏“诱捕性贷款”,鼓励大学生和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借钱消费,借新债还旧债,潜在风险相当高。
- 2023/01/29: 展望2023:不确定性下如何决策? FT中文网, 李楠,陈开宇, John D. Van Fleet
- 2023/02/14: 中国欧盟商会:疫情重创上海国际竞争力,仅12%欧商愿在上海设总部, 美国之音中文,黄丽玲(访谈)
- 对于欧盟商会的建议书,金融学者李楠说,上海去年历经防疫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的冲击,外商总部移往新加坡的决策可以理解,但上海的城市管理已领先其他中国城市,随着防疫松绑和疫情风险下降,未来当局只要能重建市场信心,消除所有不确定风险,并制定合理、公平和透明的市场规则,就能挽回投资和消费信心,让经济的复苏可以持续回到正轨。只不过,她也不讳言,上海经济短期内不可能迅速反弹,因为,企业若倒闭后,重新筹备开业的时间至少也要半年到一年。至于撤出中国的外商还会不会回流,她乐观以待。
- 李楠告诉美国之音:“我倒不觉得,2022年的这个流出会形成一个持续的、长久的流出,只要我们的市场环境有改善的话,我不判断会有一个长期的流出。原因就是,现在在中国已经建立起了非常成套的,无论是从基础设施而言,还是从我们的人力资本的储备而言,我们是具有一个全光谱的供应链。” 她说,中国的供应链完整,就连美商苹果电脑历经疫情和美中科技战都还将九成的产线留在中国,这就代表其他国家还难以取代中国的制造能力。
专家吁中国政府 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尤其为了提高中国劳动人力的韧性,上海周边的昆山地区还有网络人力服务公司,帮工厂管理庞大普工的招聘和管理,这些工人具高度流动性,有订单才去工厂工作,一方面让工厂免去长期维护人工的成本,一方面人力公司居中谋合,也提供薪资借贷,让工人可以按周支薪,免于月光族的窘困,展现中国制造的弹性和优势。
至于中小企业在疫后“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李楠说,中国的金融监管当局这些年来一直要求银行加大普惠贷款的力度,亦即“两增一降”措施,包括增加贷款规模和占比,并降息,以协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不过,中小企业的借贷风险较高,不应推给银行承担或解决,因此,李楠建议中国政府仿效美国的中小企业局和新加坡的企业局,搭建中小企业和投资方的融资匹配平台,让包括银行、风投和私募基金等投资方可以接触到中小企业主的融资需求,政府只要居中提供培训,协助中小企业主做好金融安排、风险防范和信息揭露等工作,以便投资方的融资评估。她说,这样的平台让各方风险共担,比起政府提供补贴或资助,片面承担风险,来得合理,而且这个平台还可以扩大保险业的参与,提供中小企业主灾难保险,以安度风灾或疫情等天灾的经营危机。
- 2023/02/16: 怎样合理有效应对“提前还贷潮”? 每日经济新闻,李楠,陈开宇
- 2023/03/15: 李楠:硅谷银行破产暴露美国金融市场形势恶化,美联储加息步伐将放缓或不加息, 搜狐智库,郑青春(专访)
- 2023/03/20: 硅谷银行危机: 起点还是终点,财新周刊,夏怡宁等(访谈)
- 上海交通大学金融系副教授李楠认为,加息会加速之前形成的资产泡沫(如科技企业、加密货币、房地产市场等)的破裂,因此硅谷银行的倒闭只是美国金融市场形势恶化的一个标志,美国出现衰退的概率在逐渐上升。
- 2023/04/09: 由“保交楼”纠纷看地方投资环境的改善, FT中文网, 李楠,陈开宇
- 2023/04/26: 年报显示:券商,集体降薪!部分高管薪酬“腰斩”,上海证券报, 王彦琳 , 徐蔚(访谈)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楠认为,券商的薪酬机制设计是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因其作为金融中介的一部分,受各种投资人委托进行各类风险投资,其中因委托代理关系和信息不对称性而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和道德危机是薪酬激励机制设计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 2023/05/10: 为什么商业银行不应做投行业务?FT中文网, 李楠,陈开宇
- 2023/05/18: 行业巨头领衔,企业风险投资快速崛起,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证券报,邓贞,覃秘(访谈)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楠说,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和智能化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是巨大的,产业资本重点布局先进制造业,有助于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 2023/05/29: 独特上海“摊”,新民周刊,王仲昀(访谈)
- 上海以外,北京、成都等大城市近年也积极探索摆摊经济。热闹背后,这种焕新的经济形式,究竟能为城市发展创造怎样的价值?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楠接受《新民周刊》采访表示,受三年疫情影响,经济正处于复苏中。在国家追求结构化转型过程中,离不开“高质量发展”,而发展“高质量”的服务业正是一个有力的抓手。
“服务业也许不是实现一夜暴富的行业,但它对于创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价值。”李楠指出,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对于促进以摆摊经济为代表的服务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发展摆摊经济等服务业的关键在于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管理的原则应该是‘抓大放小’,重点是保证市场规则的稳定性和确定性,通过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性,规范市场环境的安全、整洁、干净和便利性,而不是对摊位经营的内容做具体指导或者严格限定。”
- 上海以外,北京、成都等大城市近年也积极探索摆摊经济。热闹背后,这种焕新的经济形式,究竟能为城市发展创造怎样的价值?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楠接受《新民周刊》采访表示,受三年疫情影响,经济正处于复苏中。在国家追求结构化转型过程中,离不开“高质量发展”,而发展“高质量”的服务业正是一个有力的抓手。
- 2023/05/30: 金融反腐风暴劲吹!年内逾40名银行高管遭纪律审查或处分, 国际金融报,余继超 李若菡(访谈)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李楠对记者表示,银行业多位高管被查其实反映了长期金融监管的不足和缺陷。对于中国的金融监管而言,其实体系、制度、法规都是齐全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监管尺度:一是监管尺度前后不一,有时紧有时松;二是不同监管对象尺度不一,主要监管对象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但对市场上的其他银行或非银金融机构长期忽视监管;三是不同地区监管尺度不一,有的地方什么都能干,有的地区什么金融创新都不能干。如何保持全面、稳定、持续的金融监管是我国目前的主要问题。
- 李楠认为,金融反腐首先需要立规矩,金融监管的规矩立不起来,对市场上许多金融创新都是长期默认和长期忽视状态,自然会放纵金融贪腐的肆意妄为。抓金融贪腐还是需要抓根子。金融监管若不能保持长期、稳定、清晰的监管范围尺度力度,那么类似的金融贪腐还会持续出现。
- 2023/06/28: 金融反腐:能否带来行业新十年?,FT中文网,李楠,陈开宇
- 2023/07/06: 潘功胜将升任中国人行行长? 观察人士:具专业但缺独立性 也难起作用, 美国之音中文,黄丽玲(访谈)
- 位于上海的金融学者李楠说,中国设立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来按照“相同业务相同监管”的原则,厘清不同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责,有助于堵住之前的监管漏洞,让监管套利者不再有可乘之机,更能有效地发挥金融监管的三大职能: 保障金融体系的健康安全、保护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她在接受美国之音书面采访时还说,中国人行和美联储一样,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都是采集体决策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么大的体量情况下,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监管规则的制定,涉及到经济和金融市场诸多复杂因素,需要专业人士综合多方意见,基于实际情况,发挥集体智慧做出决策,不可能由一人决策。
李楠说:“我们的金融监管不是一言堂,不是由一个人来拍板,而且是不可能的,就是说,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到这样大的体量上面的话,已经完全不可能是由一个人能够管理全部的,而且金融的监管,还有整个经济政策的、货币政策的制定,都是需要非常专业的人士集体的智慧的。” - 上海金融学者李楠也同意,在现行的经济环境下,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都面临很大的挑战。她说,美联储在疫情的第一年采取激进的降息,且过长时间维持过低利率,导致资产市场的泡沫,通胀率一度高达9%;为了将通胀拉回2%的目标值,2022年下半年又开始激进加息,导致资产泡沫破裂,银行面临的风险激增。但无论降息还是加息,都没能解决真正的问题:供应链断链导致的供给不足。
至于中国,她说,疫情叠加欧美国家的“去风险”对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冲击,中小企业大量倒闭,投资、生产也较大下滑,在此前提下,急需重振投资人信心,货币政策可为有限,靠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不仅功效不大,且可能催生泡沫。
李楠以书面回复美国之音:“在现阶段,我不认为降息会是一个能够有效刺激经济的办法。对于中国来讲,问题的根源也是实体经济。现在要再恢复的话,我们需要有一定的定力,重点应该是在改善营商环境,减少政策的不确定性,当企业经营家们都对未来的市场有信心,能够看清未来发展的方向,他们才敢投资,才敢生产,经济才能够恢复起来。”
- 位于上海的金融学者李楠说,中国设立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来按照“相同业务相同监管”的原则,厘清不同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责,有助于堵住之前的监管漏洞,让监管套利者不再有可乘之机,更能有效地发挥金融监管的三大职能: 保障金融体系的健康安全、保护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 2023/07/21: 降息潮下,银行力推“特色存款”!中小银行迎揽储良机,也要严防风险,国际金融报,李若菡(访谈)
- 2023/07/25: 近六成产品“破净”!权益类理财产品为何大比例亏损?国际金融报,李若菡(访谈)
- 2023/08/02: 彩票销售暴涨,为何经济下行买彩票人越多?李楠:投机不能翻身,不要借钱投机, 搜狐智库,郑青春(专访)
- 2023/08/03: 业绩、不良率分化明显!112家非上市银行“期中”成绩揭晓,国际金融报,李若菡(访谈)
- 2023/08/08: 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原行长被查!, 国际金融报,李若菡(访谈)
- “十多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出现了各类‘金融创新’,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和公平的市场环境,很多金融创新业务缺乏扎实的底层逻辑,在无序发展中带来了金融市场空前活跃,同时也带来了花样繁多的系统性金融问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指出。
“金融反腐的根本在于构建稳定、持久且可预期的金融监管体系,否则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做为‘代理监督人’,如果不需要承担其决策的风险和恶果,难免利用监管盲区和漏洞,实施各类‘寻租’行为,金融腐败也自然无法避免。”李楠进一步分析道,“金融监管的核心在于如何让‘代理监督人’承担相应的风险并提高其犯错成本,使之真正成为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的看门人。”
- “十多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出现了各类‘金融创新’,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和公平的市场环境,很多金融创新业务缺乏扎实的底层逻辑,在无序发展中带来了金融市场空前活跃,同时也带来了花样繁多的系统性金融问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指出。
- 2023/08/12: 大连银行净利润连续第五年下滑,不良率达2.47%, 国际金融报,李若菡(访谈)
-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大连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反映在存款太少、资金成本过高;资产太多且不良资产率高于2%,信贷质量不高。像大连银行这样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贷款过度集中于房地产的城商行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可能会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谷期。
- “今年上半年,整个银行业的资产质量看似稳定,但房地产行业的系统风险已经摆在纸面上,看各家银行如何消化。”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对记者分析道,“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贷款过度集中于房地产的城商行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会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谷期。”
“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中小银行要想走出低谷,关键有两个方面。”李楠认为,“一是立足地方经济,将本地市场做深做透,不要急着走向全国;二是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做出自己的特色服务。”
- 2023/08/18: 央行31个省级分行今日集体挂牌,记者实探京沪两地, 国际金融报, 曹韵仪, 李若菡(访谈)
-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告诉记者:“本次撤销大区分行,设立31个省级分行,以及深圳、大连、宁波、青岛、厦门等市级分行,不再保留县级支行,同时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统一规范管理,有助于在适应各省市经济发展情况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央行的独立性,减少地方政府对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干预。同时,剥离央行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职责,完善分支机构改革,有助于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 2023/08/25: 经营贷利率最低降至2.9%?专家:下调空间不大, 国际金融报,李若菡(访谈)
-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基调是稳定宽松,鼓励贷款以刺激经济发展,这决定了贷款利率的基本走向。但总体来看,利率继续下行的空间不大。” 李楠分析道:“就市场供求来看,由于经济低谷期,以前最能吸纳贷款的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市场能够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客户并不多,许多银行陷入‘资产荒’的困境。另一方面,不少经营不错的银行今年的存款任务完成得不错,越发地需要增加贷款。当然,存款增长不佳的银行同样也需要增加贷款。”“银行需要增加贷款,但市场上的优质客户不多,于是只有两种选择:一是降低客户选择的标准,过去只瞄准优质客户的银行,更多地将重心转向次优客户,过去集中于大企业的银行,开始转向小微企业;二是放贷标准不变,但为了吸引市场上为数不多的优质客户,银行自然需要降低贷款利率。”李楠对记者表示。
李楠认为,低利息看似带来银行的利息收入降低,不足以覆盖贷款风险。其实,贷款风险与利息高低的关联度不高,往往高利率政策下的贷款风险更高。此外,李楠提醒道,“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进入低谷期,房地产企业不能获得银行贷款,发生了大量假按揭事件。目前的房地产低谷期,有些房地产企业有可能通过若干小微企业、个体经营来申请银行贷款,以度过危机。因此,银行在经营各类基于自动审批的小微企业贷款时,需要及时了解各类骗贷逻辑,采取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手段。”
-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基调是稳定宽松,鼓励贷款以刺激经济发展,这决定了贷款利率的基本走向。但总体来看,利率继续下行的空间不大。” 李楠分析道:“就市场供求来看,由于经济低谷期,以前最能吸纳贷款的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市场能够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客户并不多,许多银行陷入‘资产荒’的困境。另一方面,不少经营不错的银行今年的存款任务完成得不错,越发地需要增加贷款。当然,存款增长不佳的银行同样也需要增加贷款。”“银行需要增加贷款,但市场上的优质客户不多,于是只有两种选择:一是降低客户选择的标准,过去只瞄准优质客户的银行,更多地将重心转向次优客户,过去集中于大企业的银行,开始转向小微企业;二是放贷标准不变,但为了吸引市场上为数不多的优质客户,银行自然需要降低贷款利率。”李楠对记者表示。
- 2023/09/08: 上市银行“半年考”:营收增长承压,息差持续收窄,不良率稳中有降, 国际金融报,李若菡(访谈)
- “非息收入多来自服务创新。从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中银行业的表现来看,非息业务的(隐藏)风险比利息业务的风险要大得多。另一方面,中国监管部门对银行的非息收入监管严格,而且主要监管力量集中于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大型银行,因此,大型银行在非息收入上的创新相对难度更大。”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分析说,“在经济低谷期侧重于利息收入,正是大型银行稳健经营平稳度过经济低谷的底气。相反,中小银行相对缺乏客户基础优势,抗经济周期的能力较弱,就更需要在非息收入方面做出突破。”
- 李楠表示,在房地产行业低谷期,各家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不良率自然会大幅度上升,这是监管部门可以提前预见的。因此,监管部门很早就颁布了“三道红线”给房地产贷款降温。“随着现在一系列降杠杆、去风险的政策出台,银行离开过度依赖房地产的状态,才是银行应有的正常经营模式。”李楠分析道,“今年下半年,导致营收增速下降的经济周期因素没有改变,导致息差减少的政策性因素也没有改变,导致不良率压力增加的房地产不景气也不会改变,因此,2023年与2022年相比,银行营收增速下降、息差减少、不良压力增加的现象不会改变。”
- “但我们不必恐慌。”李楠最后补充道,“2023年上半年是风险充分暴露的时期,宏观经济也会寻求新的平衡,并在2023年下半年趋稳。一般而言,宏观经济政策对银行业绩的影响会有至少半年以上的延迟,随着各地各类稳经济促增长措施的出台,宏观经济有望在2024年出现明显复苏迹象,并体现在银行业的各类指标中。”
- 2023/10/11: 专访李楠教授:投资理财,如何穿越不确定性的迷雾?, 商业评论,王苏娜(专访)
- 2023/10/11: “认房不认贷”施行满月:二手房交易更活跃,房企融资环境改善, 国际金融报,李若菡(访谈)
- 未来在房贷方面是否还将有更多优惠政策出台?政策又将如何发力?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认为,从宏观来看,未来楼市不会有太多的政策出台。“因为房地产不是我国经济未来的主要增长点,2008年至2019年,房地产市场泡沫对制造业等行业投资形成的挤出效应需要进一步消化,未来资金回归制造业才是大趋势。近两年会是房地产企业的洗牌期,那些之前靠加杠杆迅速膨胀的高风险企业退出后,房地产市场才会逐步回归正规”。
- 未来在房贷方面是否还将有更多优惠政策出台?政策又将如何发力?
- 2023/10/20: 银行"沉睡账户"多,监管开启"唤醒"工作, 国际金融报,李若菡(访谈)
-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认为,大量睡眠卡有诸多负面影响。“其一,银行发卡是有成本的,包括发行成本、中后台维护成本,大量睡眠卡会浪费银行的成本。”李楠表示,“有人说浪费银行成本和存款人没关系,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银行需要为他发行的卡匹配足够的中后台硬件和软件,持卡人持有过多的银行卡,其实造成了整个社会的资源浪费,这种资源浪费要么最终转嫁到持卡人身上,要么压在国家身上”。
- “其二,大量睡眠卡存在安全问题。多种犯罪行为是需要启动睡眠卡的,比如洗钱、盗刷等;对于存款人而言,一旦信息泄露,睡眠卡可能会意外地导致债务、恶意透支等风险。我国金融领域的反洗钱、反电诈是由来已久的,大规模清理睡眠卡可以削弱传统的电诈、洗钱行为。”李楠指出。
- “其三,近年来我国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对电诈、洗钱的识别、预警、清理工作,包括近期争议大的居民取现限制、睡眠卡清理等,都是瞄准反电诈、反洗钱去的。”李楠告诉记者,“对于居民正常使用而言,一般不需要大额现金、不需要一个人名下有几十张卡,监管机构和银行在设计标准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居民的正常需求,实际工作中也不会形成过度的麻烦,无非是居民需要大额现金或大额转账时,需要向银行说明。”
- 李楠建议,对于拥有大量睡眠卡的持卡人而言,可以按照监管要求,清理一下自己的睡眠卡,只保留经常使用的三四张卡就很充足了。对于个体经营者,也同样建议只保留几张卡,以避免风险,同时避免银行系统的误判。
- 2023/10/25: 汽车业内首家金融租赁公司破产, 国际金融报,李若菡(访谈)
-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指出,作为非银行金融公司牌照,金融租赁牌照原本在市场上并非热点,2015年前后的三个契机使之突然热门,一是得益于我国对于民营资本投资金融牌照的政策不断放开,二是21世纪10年代中期盛行的企业金融化浪潮,三是2015年国家颁布了天津、上海、厦门、珠三角的自贸区升级政策。当时金融业务开发力度前所未有,许多人都发现在自贸区成立金融租赁公司的政策红利,即利用自贸区政策吸引低利息的境外资金,在自贸区范围内开展金融租赁业务。
- 在李楠看来,国泰金租的破产其实是一个符合商业规则的行为。“天津国泰金融租赁公司是在自贸区政策红利的大背景下在天津自贸区注册成立并发展业务的。按照正常商业逻辑来看,既然业务初衷就是政策套利,那么也必然会面临金融开放后的市场风险,有立有破才符合商业原则。”李楠分析道。
- 李楠则表示,金融租赁相当于银行信贷业务的简化版,是个利润低、风险高的行业,需要非常专业的风控能力。因此,对于小规模无银行背景的金融租赁公司而言,无论其背景是企业集团还是地方政府,风控能力都是这类金租公司的短板,需要将风控能力的提升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 “金融租赁业务需要瞄准长期发展,不要拘泥于短期利益。对于金融租赁业务而言,适合的发展道路不是短平快,排在首位的其实是一直活下去。此外,金融租赁业务需要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偏离正常的金融逻辑。”李楠最后建议道。
- 2023/10/27: 监管力度加强!银行理财子公司连收百万级罚单, 国际金融报,李若菡(访谈)
- 在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看来,此时发布监管处罚的意义更多地是面对市场理财需求旺盛时,规范理财业务运作的一个信号。“规范理财业务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是监管部门一直以来的想法,本次涉及的主要违规事实都是理财业务中常见的违规情况。其实市场上从事理财业务的,不仅仅是银行的理财子公司,还有许多非银金融机构。就理财业务的规范性而言,监管的重点其实应该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因为历史上有多次非银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引起群体性事件。”李楠指出。
- “尽管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在发售理财产品时,必须强调‘投资有风险、理财不保本’,但基本导向依然是希望银行吸引的理财资金只用于低风险投资。”对于此次两张罚单中体现的风险管控问题,李楠对记者分析道,“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售的理财产品多是通过银行网点或银行APP发售的,客户很容易形成与存款类似的保本概念。一旦这些理财产品在资金运用中出现不能保本的情况,客户可能会认为银行的存款不能保本,形成对银行信用的负面印象。若遇到理财业务的资金运用发生损失,而动用银行的头寸进行弥补的情况,就会直接损害存款人的利益。因此,监管部门对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非常重视,相关监管会越来越强,而监管的核心在于理财业务与银行存款业务的隔离。”
- 在“合作机构管理”出现违规的问题上,李楠指出,在开展理财业务时,理财子公司往往在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个方面会涉及到与银行或非银金融机构的合作。“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而言,与其母公司的银行合作是主流合作方式,可能更多地涉及资金来源方面,也有的与其他非银机构合作,多为资金运用方面,这里很容易涉及高风险领域。”李楠进一步分析道,“因此,监管部门会要求银行将其合作机构的合作方式、合作内容进行充分地报告。确保理财业务在资金来源方面不存在业务捆绑、保护客户隐私,在资金运用方面确保风险可控。”
- “监管对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业务规范化方向其实是一贯的,依旧需要强调以下几点:其一,理财业务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需要逐一对应,不能混在一起。其二,资金来源方面需要充分地做好对客户的风险提示、保护隐私。其三,资金运用方面需要通过提高资产配置能力确保低风险。”李楠最后建议,“在理财产品的销售方面,未来需要区分好银行理财产品和基金投资之间的区别,现在的做法有些同质化。”
- 2023/11/02: 金融监管总局重磅发布!明年1月起实施,有何影响?, 国际金融报,李若菡(访谈)
-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指出,本次制定的《资本办法》较以往最大的变化是差异化,即构建了一套高度差异化的资本监管体系。重点在于三个方面:其一是第一支柱下风险加权资本计量规则。这里包括第四章非常详细地对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算做了详细的规定,同时对权重法、内部评价法做出了规定;第五章对市场风险的标准法、内部模型法、简化标准法做出了具体规定;第六章对操作风险的标准法、基本指标法做出了规定。第四、五、六章的最大特点是差异化,提供了不同的计量方法,以便于各个不同类别的银行选择使用。其二是第二支柱监管检查规定。比如第八章监督检查,用了四节篇幅分别明确了监督检查内容、监督检查程序、第二支柱资本要求、监管措施,就以往而言,更加清晰明确。其三是第三支柱信息披露标准和内容。与以往相比,本次《资本办法》第九章信息披露是非常重要的章节,强调了商业银行必须以简明清晰、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外披露信息,并对批量信息内容做了基本的规定。
- “《资本办法》对不同的银行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李楠站在不同银行的角度分析道,“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影响是全面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需要银行具有足够的计量水平,许多中小银行直接采用内部评级法的能力不足,《资本办法》给出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并做出清晰的规定,有助于中小银行借此提升自己的风险计量水平。”
- “对于大型国有银行而言,则更加强化了社会责任,尤其是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对于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而言,不能简单地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进行信息披露,更需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全面地讲解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李楠指出。
- “此次制定《资本办法》并不是什么突发的行动,而是我国银行监管部门一贯思路的延伸。我国银行监管的基本方向是依据《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强化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但具体实施中,又需要照顾到我国银行的多样性。”李楠在采访中指出,“中国目前有4000多家银行,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各家银行的具体情况差异较大。为了保持我国银行业的正常发展,监管部门在落实《巴塞尔协议Ⅲ》的过程中是逐步推进的。”
- “《资本办法》的出台,一方面表明我国各类银行(包括许多中小银行)已经具备较好的风险管理基础,能够实施更高级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对于银行而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选择在目前的经济低谷期出台《资本办法》,更是告诉商业银行修炼内功、提升风控能力,才能更好地面对社会不确定性。”李楠进一步分析道。
- 2023/11/02: 上市银行三季报揭晓:净息差持续收窄,不良率稳中有降。国际金融报,李若菡(访谈)
-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指出,与去年同期相比,各家银行在资产端普遍遇到结构性困难。“两方面原因导致银行营业收入明显下降,一是房地产行业的低迷,二是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明显下降。”李楠分析道,“房地产行业是对银行营业收入贡献最大的群体,但今年以来,由于房地产行业低迷,各家银行都不敢对房地产行业发放贷款,使得银行在房地产行业的营业收入大幅度减少。另外,在经济低谷期,银行将大量贷款投向优质企业,但经济低谷期经营正常的优质企业数量有限,在银行争相营销背景下,对优质客户放款的利率大幅度下降。”
- 不良率维持稳定,是否意味着银行面临风险暴露的压力有所减缓?
- 在李楠看来,二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不良率没有快速增加,并不表明银行没有面对风险暴露的压力。”李楠在采访中表示,“实际情况其实恰好相反。在经济低谷期,各家银行都面临着风险暴露压力,但面对这类不良贷款增加的压力,各家银行很早就有预测并提前采取措施。目前不良率没有增加,说明各家银行在控制风险和化解风险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并不代表以后不良率就不会增加。警报并没有解除,以后银行依旧会面临严峻的风险暴露压力。”
- “风险是今年银行间的热门话题,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这一轮风险暴露与以往不同。一是风险预警信号出现得很早,对房地产市场过热的风险预警是很早就已经提出了,监管部门甚至很早就推出针对房地产行业的三道红线,大部分银行都对房地产市场下跌有一定的预期;二是三年疫情拖长了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暴露,许多风险已经提前释放;三是风险暴露的压力依旧很大,需要各家银行努力解决。”李楠进一步分析道
- 四季度净息差是否会延续收窄趋势?
- “就净息差而言,短期内看不到改善的前景。”李楠直言,“由于经济周期原因,国家的货币政策是适度宽松,所以整体利率水平短期内不会提高。出于同样的原因,企业经营状况没能快速复苏,银行在资产端面临的‘资产荒’也将持续。就四季度而言,往往是银行存款业务的冲刺时段,并不是银行发放贷款的时段,所以,息差问题不会在四季度出现明显改善。”
- “今年以来银行的局面可以用三句话形容:存款爆增、贷款难放、不良紧控。”李楠进一步分析道,“各家银行四季度的经营策略是两极分化的,有的全力冲刺,有的空档滑行。总体看来,按照各家银行的存款增长和利润增长情况来看,四季度将会持续,银行主要压力依旧是风险暴露。今年四季度可能是房地产企业最难过的年关,同样也是一些对房地产投放量大的银行最紧张的年关。”
- 未来银行业发展可能显露怎样的趋势?
- “明年银行间的主题依旧是‘如何渡过资产荒’‘如何面对消化不良’。”李楠最后指出,“我国经济在三季度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复苏迹象,期望宏观经济在明年上半年表现出比今年更好的态势,但历史积累的风险也会在明年更多地暴露。”
- 2023/11/10: 银行理财产品“扩容”,低风险投资仍须谨慎选择,国际金融报,李若菡(访谈)
- 在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看来,以上举措应该是一种市场行为。“在低利率的环境下,市场对低风险的理财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在季末年末金融机构因为平头寸可能出现短暂的流动性缺口。”李楠分析道,“前几天出现非常高的拆借利率,这个时候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成本如果低于拆借成本,就会有动机增加理财产品的规模。”
- “投资者需要明白,银行理财产品不是存款,没有存款保险,低风险也是有风险的,理财产品不会被‘刚性兑付’,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相应的理财产品。另外,对于能够承受一定风险的投资者而言,根据资产配置原则,单纯的固收、债券类的理财产品并不见得能够获得最好收益风险比(给定风险收益最高),在不同的大类资产(股票、债券、黄金、货币等)进行合理的配置产品,才可能获得较好的收益风险比。”李楠指出,“资产配置对专业水平的要求非常高,普通投资者难以操作,这就需要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基于资产配置的理财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但是目前国内这类理财产品还非常少见。”
- 2023/11/16:“补血”需求依然强烈,银行密集获批发行资本工具,国际金融报,李若菡(访谈)
- “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的规定,商业银行需要满足资本金充足率要求,即银行资本金(包括权益和二级资本债券)必须高于银行经风险调整的资产总额的8%。因此当银行经风险调整的资产增加时,就必然需要补充资本金,这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自然商业行为。”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在采访中表示。
- 2023/11/22:最高3.5%!“开门红”卷起来,多家银行提前备战,国际金融报,李若菡(访谈)
- “2023年初的存款飙升使得各家银行更加重视‘开门红’。”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分析道,“2022年底,居民存款开始出现飙升的情况,到2023年1月份则出现空前的飙升幅度,这种情况是许多银行始料未及的。在1月初,某些银行甚至出现下达年度存款任务才一周,就已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的情况。”
李楠指出,2023年度,银行业在普遍出现“资产荒”的同时,也承受着不良贷款的压力,预计在2024年度,这种“资产荒”和不良贷款压力依旧会持续。而居民存款就成为银行同业竞争的热点。“就吸收存款而言,2024年依旧属于不错的存款环境。一方面,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增加;另一方面,股市依旧低迷,不能重拾市场信心,居民存款没有很好的去处;其三,2024年度虽然经济开始复苏,但‘资产荒’依旧会在一定程度上持续,社会储蓄意愿依旧强烈。所以,对于期望做出优良业绩的银行行长而言,不约而同地把目标瞄准居民存款。”李楠在采访中分析道。
值得注意的是,从宣传内容来看,较高的存款利率也是多家地方银行的宣传重点。“目前金融市场上与银行存款形成替代品竞争的是理财产品,由于理财产品的价格高于银行存款,对于市场影响力一般、吸收存款能力不足的地方银行而言,要与理财公司抢夺存款资金,只能提高存款的利率。”李楠表示。
“银行在进行宣传的时候,必须明确提示理财产品和保险类产品的风险,说明这些产品不在存款保险范围内,不能把不享受存款保险的理财产品和保险类产品‘模糊’宣传为存款,否则必然存在违规风险。”李楠最后提醒道。
- “2023年初的存款飙升使得各家银行更加重视‘开门红’。”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分析道,“2022年底,居民存款开始出现飙升的情况,到2023年1月份则出现空前的飙升幅度,这种情况是许多银行始料未及的。在1月初,某些银行甚至出现下达年度存款任务才一周,就已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的情况。”
- 2023/11/29: 又有银行理财提前退场!专家建议投资者调整资产配置计划, 国际金融报,李若菡(访谈)
- “表现不佳的理财产品退出市场是必然的,这是因为大部分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都是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的资金,对资金的安全性要求比较高,需要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有很好的控制。”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对记者指出。
- 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应当如何修炼内功,提升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能力?投资者应当如何应对净值化转型后的诸多情况?
“理财产品要做好风险管理,唯一的出路就是做资产配置,即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能够有效地预测不同资产的预期收益率、风险和收益率的相关性,然后再做好资产组合管理。”李楠直言道,“根据美国等成熟市场的多年数据,股票投资收益有超过90%来自于资产配置,择时的贡献不到2%,择股的贡献不到5%。”
“因此,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资产配置,需要银行的理财子公司修炼内功,真正能够在复杂、具有噪音的数据中找到规律,做好不同类别资产的预测,然后再基于预测做动态资产配置。另外,还必须考虑到经济不确定性,金融市场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各种模型的不确定性,做出具有稳健性的投资决策。”李楠进一步分析指出。
- 2023/12/01:多家银行与房企密集座谈,释放哪些信号?,国际金融报,李若菡(访谈)
- “仅仅依靠银行来支持房地产企业是不够的。”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对记者直言,“想要恢复公众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信心,真正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政府的政策也要具备可预期性,一切努力都要朝向这一长期目标,而非短期的业绩追求。没有公平有序的行业环境,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的信心无法恢复,中小开发商也难有出头之日。”